天母地名的由來是聽嘸?
- 劉奕妤
- Feb 19, 2017
- 2 min read
一個地方的名字有時能夠反映屬於每個地方的獨特故事,許多人都聽說過「天母」的地名由來是因為1950年代美軍協防台灣,美軍高級軍官宿舍設於天母地區,有位外國軍官到天母向一位農夫問路,由於農夫聽不懂英文,只好用台語跟他說「聽嘸」, 而聽嘸的諧音因而轉變成「天母」。這樣的傳聞固然有趣,也反映了天母特有的歷史背景,但其實真正的天母地名背後,有著更豐富的故事。

這個故事要從天母還沒有被稱為天母之前開始講起,這個地方最古老的名字叫做「毛少翁社」,是平埔族原住民的聚落。在荷蘭人佔據台灣時,這裡由於豐富的自然資源,而成為採礦活動區。到了清領時期,在台灣北部到處遊歷,並記錄採硫磺過程的郁永河(對,就是我們在高中國文課本讀到裨海記遊的郁永河喔)也來到這裡經營磺礦產業。

另外,漳州與泉州移民也到這裡開墾,當時這裡是一塊三角狀未開發的荒埔地方,所以也被稱為「三角埔」。

延伸閱讀:《 郁永河裨海紀遊路線圖》→http://thcts.sinica.edu.tw/themes/rc14.php
到了日治時期,仍然有許多人為了開採硫磺與木材而進駐在這裡。當時的日本政府正在台灣實施皇民化運動,這時候,與天母息息相關的關鍵人物就出現了!他就是中治稔郎先生。

他為了促進日本與台灣文化的融合,也了解台灣人的信仰中心,因而請來日本溫泉女神「天母波婆神」、天上聖母湄洲媽祖及七尊大神像來守護這個地方,並建立了神社,神社名稱就取「天上聖母」始末兩字,稱為「天母社」,這個名字也就成為今日我們所知道的天母。
當時由於硫磺產業興盛,中治稔郎先生也引進北投大磺嘴(硫磺谷)泉水到神社,並設立「天母溫泉」。因溫泉水質優,吸引許多人前往。天母溫泉也在天母圓環一代設立馬車、巴士站往來士林街區接送客人,帶動天母地區的商業發展,連第一家婚姻介紹所也在是這裡發跡的呢! 延伸閱讀:《 天母與第一家婚姻介紹所》 →http://womany.net/read/article/277
看完了這些故事,天母對你來說或許不再是只是「聽嘸」,如果哪天有人好奇「天母為什麼叫天母」的時候,你也能夠告訴他一些關於天母教神社,天母教溫泉的故事。
從「聽嘸」到「聽唔」,希望有更多人可以聽我們一起說!
文字|奕妤
圖片來源|
1.北投硫磺谷照片:http://burt.pixnet.net/blog/post/26737098-%E4%BA%BA%E5%B7%A5%E6%BA%AB%E6%B3%89%E7%99%BC%E6%BA%90%E5%9C%B0%EF%BC%9A%E7%A1%AB%E7%A3%BA%E8%B0%B7%3C%E6%8E%A1%E7%A1%AB%E7%AF%87%3E
2.裨海紀遊照片:http://ebook.teldap.tw/ebook_detail.jsp?id=69
3.日治時期台灣堡圖:台北市歷史圖資系統
4.中治稔郎像:https://www.plurk.com/p/lme4l6
Comments